居民小区内,占用消防车道、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的现象屡禁不止,然而,面对这类日益增多、量大面广的违法行为,仅仅依靠消防执法人员难以有效处置,同时小区物业没有执法权,只能依靠保安提醒,遇到恶劣违停、违进的情况也束手无策。为破解这一困局,宁波市消防救援支队以数字化手段智治隐患顽疾,探索“非接触”执法新模式,巧借“电瓶车阻车感应系统”、“智能充电桩”等高科技手段,为小区消防管理难题提供“宁波方案”。
“非接触”执法 清理“拦路虎”
奉化区岳林街道龙津尚都小区位于城区中心位置,停车难问题尤为突出,是“非接触”执法模式的试点区域之一,该执法模式的出现,消防车道上的“拦路虎”明显减少了。
“只要车辆在消防通道上违停,被高清探头抓拍到,5分钟后,系统会自动给车主发送‘占用消防车道,请立即驶离’的警告短信,如果违停达到30分钟或者累计违停3次以上,系统会给车主发送第二条短信,告知其违法行为并进行处罚。”支队法制与社会消防工作处工作人员介绍,与此同时,消防执法人员移动终端也会收到提醒,可随即到达现场开具违停处罚告知单,同时再次通过短信提醒车主立即驶离并接受处罚。如该车辆继续违停达到设定时间后,执法人员将呼叫拖车公司拖离车辆。
“目前,被处罚车主可以通过‘宁波消防’微信公众号进入线上罚款缴纳系统,确认车辆违法行为后,计算出累计处罚金额缴纳罚款。下一步,根据浙江省消防救援总队‘揭榜挂帅’项目要求,市民也可通过‘浙里办’进行缴纳。”工作人员介绍。此外,针对处罚执行难的问题,当事人逾期半年未缴纳罚款的,将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并纳入“失信人员名单”。
相比以往传统的执法模式,这套全省首创的“非接触”执法具备全天候、全方位无死角、全流程证据链、智能化等许多独创性的优势,“以前处罚违规占用消防车道的车主,受案、笔录、告知等一套完整程序下来,半天能结束就不错了。”奉化大队基层消防执法人员说道。如今,只需要执法人员5分钟的处理时间,一样能让车主知悉相关违法情况以及后续处理事宜,对于提升执法效率,保证小区内消防车通道畅通起到非常突出的作用。
“现在我们小区的消防车道畅通多了,违停的都被处理了,如果发生火灾,消防车就能快速进入,不像以前一样被堵着进不来。”红梅新村的居民说道。从另一试点的江北区红梅新村、绿梅新村来看,“非接触”执法对车主的震慑很大,市民的接受程度也更高了。目前,宁波市12个县市区全面推开消防车道“非接触”执法工作,实现提醒警告7987次,处罚365起。
新设备应用破解身边难题
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是困扰消防部门的另一难题。今年以来,国内发生多起电动自行车进电梯引发的火灾事件,对居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禁止电瓶车进入电梯,请立即退出……”杭州湾新区世纪城博文苑一住户推电动自行车进电梯时,警示音不断响起,电梯也停止了运行。
虽然支队消防宣传员和社区消防志愿者多次上门入户开展电动自行车火灾安全宣传劝导,但仍“防不胜防”。为此,支队联合市场监管、物业等部门探索“人防+技防”的办法,“电瓶车阻车感应系统”、“智能充电桩”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有效解决了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充电的问题。该小区的30部电梯装上了“电瓶车阻车感应系统”,只要电动自行车进入,就会触发警报,电梯立即停止运行,直到电动自行车退出电梯才恢复正常。
除了智能化,该系统也同时具备人性化的特点。“只要电动自行车进入,哪怕手动去按关门键,电梯门也不会闭合。”物业工作人员介绍,如遇到搬运家具、乘坐轮椅等特殊情况,电梯监测到异常时,该系统的中央监控室会自动弹出报警提示,实时记录具体信息,“这时候等工作人员确认不是电瓶车后,是可以手动解除警报的。”
“这个办法好,安全有保障,以前是拦也拦不住,投诉还影响邻里关系,现在装了这个系统,问题都解决了。”该小区住户们纷纷称赞。该系统运行后,已拦下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2000余次。此外,该小区也专门设置了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安装了50个“智能充电桩”,为住户提供便民充电服务。
此外,江北区汇品璟苑小区的所有电梯也安装了类似阻车感应系统,从初期运行情况来看,效果良好。目前,该系统已在杭州湾新区、江北区、北仑区等地推广使用。
整治消防车道堵塞、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等问题,非一日之功,支队将积极响应“高质量推进数字化改革,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的号召,进一步探索推进安全监管方式方法创新,不断提升全社会防控火灾的能力。